南方日报:加强施工噪音污染防控,广州将出台长效机制
“工作‘996’,休息的时候又遭遇噪音扰民,缺少睡眠的青年实在太难了。”在珠江新城工作的广州市民周先生这样说。
广州12345政府服务热线数据显示,2019年共接到与噪声有关的投诉约6.8万宗,占环境保护类投诉工单数量的首位,其中建筑施工噪声为2万宗,占噪声投诉总量的29%,位居各类噪声投诉数量的第一位,市民对于安静生活环境和健康日益增长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声环境质量改善程度还未达到市民要求。
为此,广州市政协“有事好商量”栏目对施工噪音扰民问题进行了调研和协商,广州市生态环境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城管综合执法局等有关职能部门回应表示,将出台地方性法规,进一步加大各类噪音扰民问题的执法力度。
(广州市政协供图:广州市政协在建设工地调研施工噪音防治问题) 广州将出台有关噪音防治新法规 广州市政协委员谭国戬介绍,对于噪音污染问题,广州市之前依据《广州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规定》来治理,但是这个规定在2019年1月已经废止。至今尚未出台新法规。由于缺乏一个有效的地方性法规的支撑,也就缺乏一个清晰明确的执法依据。这导致了噪声污染的防治管理会出现责任主体不明、执法效率低下等问题。 对此,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夏育民表示,近年来国家和省层面生态环境领域的法律法规大幅调整。目前主要是依据国家和省的噪声污染防治法律法规,还有《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细则》进行监管。最近,广州市印发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和配套的责任清单。目前,广州市密切关注国家层面的噪音污染防治法的修订,正在制订《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今年高考前夕,国家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司长别涛在有关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生态环境部正在认真调研论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研究起草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建议稿。现行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制定于1996年,近24年没有大调整,已经不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生态环境部门受理的环境投诉举报中,在大中城市涉及到噪声投诉的比例超过60%,反映了及时修订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必要性。 据介绍,按照早年的法规,建筑企业在早上6时以后就可以施工,然而随着社会生活和城市的发展,如果市民早上6点即被建筑施工的噪音吵醒,无疑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在征求有关法规修订意见时,已经将允许施工的时间大幅延后,但是各地在具体执法时的标准有待进一步统一。 广州市政协有关人士表示,夜间扰民的执法部门是城管执法人员,但是以清晨六七点钟的噪音为例,拨打12345投诉电话,却回复称只能将问题留待八点半以后才能处理。而受到滋扰的市民在等待的过程中无疑是不满的,这体现出各部门之间协调的重要性以及理清责任和社会共治的必要性。 谭国戬委员表示,对于噪声污染,白天和黑夜的监管部门不同,遇到昼夜交替的时候,就需要事先做好明确分工、权责清晰。建议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市城管经常开展联合执法,同时要充分发挥街镇的属地管理功能。 广州市城管综合执法局副局长李锋介绍,城管主要负责整治夜间无证超时的施工行为。一方面将进一步加强夜间的执法巡查,及时回应市民的诉求、及时进行处置。另一方面,联合住建、交通、交警部门,每月都要开展集中性的专项整治行动。这几年每年平均整治约1000多宗扰民投诉。今年上半年整治了600多宗,罚款500多万元。 广州市住建局副局长王保森表示,为加强工地夜间施工噪音管理,市住建局联合生态环境局城管局印发了《关于强化房屋和市政工程夜间施工管理的通知》,要求在建项目落实污染防治措施。对于已经取得夜间施工证明但噪音超标的工地一律停工并责令整改。对于群众投诉强烈整改不到位的工地实施约谈,并进行诚信惩戒。 推广应用新能源泥头车减少噪音污染 广州市政协常委曹志伟表示,合法的夜间施工,首先要通过住建部门领取夜间施工的许可证明。所以要建立一个控制夜间施工的时间总量和优化调配的机制。对于建筑工地夜间施工,实行严格的施工许可总量控制。尤其是重点工程项目的夜间施工,还有在环境敏感的区域,要进一步明确夜间施工降噪音的标准和要求。 王保森表示,住建部门严格控制夜间施工证明的发放。除了一些应急抢险和有连续施工作业要求的项目之外,一律不予发放夜间施工证明。对于已经发放夜间施工证明、但是噪音超标的项目,一律取消。对于城管部门通报过来的噪音超标的夜间施工项目,将会对相关的责任人、责任单位予以信用惩戒和记录不规范行为。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项目,将取消企业在广州市的投标资格。 广州市政协在调研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企业发展和施工过程中的困难,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企业也同样有利于市民的建议。 “在受许可的夜间施工中,也经常有泥头车、挖土机的噪音问题。广州市规定,建设项目的夜间施工的时间是8点到11点半,如果刨除最后半小时的清洁场地的时间,实际施工时间只有三个小时。由于泥头车白天是不能上路的,就造成夜间挖土的工期就会延长。当然影响居民的夜间的睡眠时间就会越长。”曹志伟建议,应对鼓励施工单位对泥头车进行升级换代,推广使用噪音较小的电动泥头车。还可以进一步延长电动等新能源车辆的通勤时间。“这样降低了企业成本,也缩短了夜间施工的时间,也就缩短了整个周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现政府、企业以及居民的多赢局面。” 对此,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夏育民认为,“这个建议非常好!下一步将继续研究。广州的建筑施工企业和广州的汽车制造业在这里都大有作为。” 王保森也表示,加快推进新能源泥头车的使用,是积极探索和努力的方向。目前已经在黄埔区开展了试点工作。接下来将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调研,在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的情况下,稳妥有序推进新旧泥头车的更替工作。 运用新科技减少工地噪声污染 广州市政协常委冼聪颖表示,噪音污染的防治还需要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建议建筑企业把施工时间、噪声类型、工地联系人等信息向居民公开,让周边市民充分知情并主动监督。 王保森表示,住建部门已要求全市所有的工地必须设立公示牌。公示牌上要公布建设项目的有关信息,公布监管负责人的电话等等。下一步,对于没有进行项目信息公开和安装公示牌的要进行处罚并责令整改。 王保森表示,下一步,将推动建筑企业运用科技管理手段防治建筑工地噪声污染。例如,采用低噪螺母工具、低噪振动棒、电动叉车三轮车等新型施工机械设备;设置建筑垃圾专用管道、设置砌体集中加工区,将噪音控制在一处并加以控制;对产生较大噪声的重点建筑施工设备(如地泵车)设置隔音棚等。 曹志伟委员建议,对于采用新技术的投资单位,应该给予税收优惠,以及其他奖励。 王保森表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对于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建筑的发展都是必然的一种道路。住建部门一直鼓励施工企业,采取低噪音节能型机械设备。对于主动采取降噪措施的,将依据施工企业和监理企业诚信评价体系,给予加分、给予鼓励、给予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