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污染时运动无益,冬季室内外空气环境仍需重视
近日,著名医疗学术期刊《柳叶刀》杂志刊登了关于“短期接触空气污染,对健康人群及心肺疾病人群负面影响”的首个研究。研究中,通过招募119名60岁以上不同身体状况的志愿者,分别安排在相对安静的公园和另一个相对繁忙的街道中行走2个小时,并实时测试运动前后志愿者的身体状况,进而揭示2小时的运动对每个志愿者心肺健康的影响。
结果显示,在公园散步后的第一个小时内,志愿者的肺活量得到了持续超过24小时的显著改善,这种“改善”还涉及心肺疾病患者的动脉僵硬度,经过2小时的运动,动脉僵硬度平均降低约20%。相比之下,街道散步2小时的志愿者各方面身体改善情况大打折扣。参与该研究的杜克大学Junfeng (Jim) Zhang教授表示:“我们的结果进一步证实,即便是短暂的暴露于汽车交通污染2小时,也会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同时,这些结果也强调了,我们的城市需要更严格的空气质量限制,以及更好的交通控制措施。
对于很多人来说,尤其是老年人或患慢性疾病的人,他们通常能做的锻炼就是走路散步,而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街道上的空气污染水平都难以达到标准。根据12月22日09:00已监测空气质量的城市数据显示:全国367个已监测空气质量城市中,有351个城市空气质量为良及以下,整体占比95.64%;轻度污染及以下的城市达到125个,整体占比34.06%,其中尤以京津冀周边的华北地区,四川、湖北等泛中部城市最为严重,空气质量AQI数值普遍达到200以上。如此触目惊心的数据尚且只统计了城市平均空气污染数值,在相对繁华热闹、人流众多的街道,空气质量问题恐怕更加严重,完全不适宜室外运动。
实际上,提到城市街道的空气质量问题,机动车的剧增以及室内空气污染排放才是罪魁祸首。环境保护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曾表示:随着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中国部分城市空气开始呈现出煤烟和机动车尾气复合污染的特点,直接影响居民健康。北京、天津、上海等15个城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源解析工作结果显示,本地排放源中移动源对细颗粒物浓度的贡献范围为13.5%至41%。此外,相对于室外运动时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直观影响,更多的呼吸道等身体健康隐患往往来自于室内污染,“看不见”的室内空气问题更容易让人掉以轻心。
室内环境看似简单,实则污染源非常复杂,室内装饰、厨房油烟、空调电器、卫生间、家装材料等都是室内空气污染的直接源头。因而,绿植、竹炭都不是解决室内空气问题的良策,解决室内空气问题还需依靠更加靠谱、专业的空气净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