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产业如何进取 “走出去”或可海阔天空
我国环保事业,经过30多年的长足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其成长过程中仍存在矛盾。“生态文明”这一环境保护的“最强大脑”如何实现正确的弯道超车?业内人士表示,现今对环保产业而言,企业需要“走出去”,进一步走出去产业才会海阔天空。产业走出去需要一种新的模式,产业留下来更需要不同的发展路径,所谓 “变道超车”是历史的选择,“生态文明”正是承载这一历史使命的目标,也是东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一路狂奔,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这种跳跃式的 “弯道超车”,只是在结果上缩短了我们和发达国家的距离,整个发展模式却鲜有新意,基本是西化的。这样伴随经济的狂奔一路跌跌撞撞发展起来的“环境保护”,追根溯源也是一个“泊来品”。大学里的学科设置、院系结构,环境保护的理论框架、知识体系,实践应用中的技术路线、直至具体技术等,绝大部分都源自西方,这些在引入国内的同时,西方的思维方式也随之跟进,从而逐渐沿着西方的模式发展也就不足为奇了。
伴随“生态文明”战略和“两山论”的提出,一系列整体思维的环保政策逐渐落地,水十条、气十条、土十条、山水林田湖、河长制、排污许可制等,预示着我国环保事业将进入东方文化为主导的系统化思维管理的新阶段。但是从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俯瞰环保产业,呈现的还是碎片化、项目级、点线层面的供给,难以承担生态文明系统化、效果级、区域层面的需求之重,还有很多痛点,难以贯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径!比如很多环节没有勾连、很多功能没有发挥作用、很多部件还不协调、很多地方还隐隐作痛,这正如一个人的经络,所谓通则不痛、通则不痛,要想打通各个环节,让这个系统协调的运转起来,必须整体思维、辩证施治。
所谓整体思维是需要跳出环保产业来看环保,需要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俯视环保。就生态文明的大系统而言,环保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在环保框架里谈环保,环保永远是成本,会一直和经济发展对立。环保产业要想发展,要想找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径,环保企业需要“走出去”,此处的走出去,不是人们常说的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地域上、国界上的走出去,是思维的走出去和领域的走出去,即跨界,融入整个生态文明的大系统,把“小环保”做成“大环保”,环保才能做出价值,才能从成本中心变成价值中心,才能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径,才能承载生态文明发展之重。
纵观环保领域,目前还有很多找不到付费主体的治理需求,让环保企业踯躅不前,其实不是做不到,而是跨不出。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而现今对环保产业而言,却应该是“进一步、走出去海阔天空”,你不走出去,别人也会走进来,行业界限将越来越模糊,免费的午餐会越来越多,希望你能成为提供者而不是被“免费”的那一个!